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会活动 > 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第十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纪要
发布时间:2023-10-20 

  第十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10月14日至16日在古都西安举办。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余名第四纪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学生出席了本届大会。大会主题为“面向未来的地球环境”。

  本届大会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筹)承办,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师范大学行星风沙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学会人类世研究分会、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等12家单位共同协办。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秘书长肖举乐研究员主持,首先由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研究员致欢迎词;随后,西安市科技局(外国专家局)局长李志军、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李豫琦、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郭正堂院士分别致辞。

  本届大会设置了大会报告、15个专题和1个青年论坛,安排了 46个特邀报告,282个口头报告,221个展板报告。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舒德干分别作“中国黄土:全球变化的关键记录”、“地质/古生物演化的渐变与突变——以寒武纪大爆发为例”的大会报告,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作“气候变化的灾难效应”的青年论坛特邀报告。

  大会开幕式期间特设青年论坛,由来自南京大学、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9位优秀青年学者分别作“铀系不平衡原位分析及其对海洋碳与微量金属输送的示踪”(陈天宇)、“晚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杂交”(阮骄杨)、“亚洲气候-粉尘演化及互馈模拟”(石正国)、“沉积黄铁矿揭示中国东部沿海晚第四纪海侵事件”(刘喜停)、“中国东南石笋记录的多尺度东亚夏季风变化”(张海伟)、“过去500年东亚夏季风重建与模拟同化”(史锋)、“中国北方5-4ka水文气候变化的机制与效应”(隆浩)、“晚第四纪西太暖池含量的岁差驱动与水文气候效应”(党皓文)、“亚洲树轮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许晨曦)青年论坛报告。

  大会闭幕式期间设置刘东生杰出青年奖报告,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6位刘东生杰出青年奖获得者分别作“全新世亚洲季风突变特征、影响与未来趋势”(谭亮成)、“气候季节性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强迫归因研究”(段建平)、“全球变暖会否出发气候突变:古气候模拟启示”(张旭)、“砗磲与古天气”(晏宏)、“青藏高原差异性隆升及其生物效应”(苏涛)、“新生代全球热带气旋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燕青)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结束后召开了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大会吸引了千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地层与年代学、生物演化与环境、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生态系统演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构造与气候、间冰期气候与环境、气候突变、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古气候模拟、地貌演变与环境、喀斯特与环境、海岸与海洋、极地第四纪、应用第四纪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第四纪(距今约258万年)是地球演化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是现今地球环境形成和人类演化的关键时期。第四纪科学是衔接地球气候环境系统变化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关键领域,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对推进人类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届大会为第四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共享平台,促进了第四纪研究在面向未来的新时代下,以全新视角探索地球环境研究的新方向,增进了第四纪地球环境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入交流。
 
 
第十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组织委员会
202310月2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 -->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chiqua.org.cn